最近看了《洞见: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一书,感觉还不错,更新了一些我对大脑的固有认知,以及冥想对大脑的作用,下面简单列出了书中对我启发的段落语句。
1、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大脑如何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的。
2、大脑有很多特性,其中一个就是欺骗我们。
3、焦躁、绝望、仇恨、贪婪……尽管这些情绪和噩梦这种毋庸置疑的幻觉不一样,但是你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具备幻觉的构成要素。从基本源头来看,人类的痛苦心境和残暴本性很大程度上真的是幻觉的产物。
4、接受甚至欣然接纳某种令人厌烦的感觉,可以使你与之产生一种临界距离,最终使厌烦的感觉消退。
5、在定义感觉的“真”或“假”时有这样一种方法:如果它们给我们的感觉很好,却引导我们做出不利于自身的事情,那么它们就是“假的”感觉。
6、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会产生有利于基因延续的感知和信念。
7、焦虑本身不一定是坏事,也没有理由逃避。焦虑不过是一种感觉,于是我坐在那里,感受着它,审视着它,不做任何判断。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感觉身上,而是审视与之相关的思虑。如果你能看出自己的思虑缺乏逻辑,伴随思虑而出现的感觉就会随之弱化。
8、我们由自然选择塑造,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基因增殖的最大化,别无他求。
9、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如何运转:根据大脑扫描研究,大脑中的这种网络在你不做什么特别的事情的时候被激活。比如:没有和人说话,没有关注自己的工作或其他任何任务,没有运动或读书或看电影时。它是我们的大脑无所事事时思绪游荡的区域。思绪游荡的时候,大脑想到的往往不是当下的直接经历。
10、难的是,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关闭默认模式网络。比如说,坐在禅室里闭上眼睛时。这也是为什么要努力专注于呼吸,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
11、每次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失去控制时,就会心生沮丧或愤怒或自我厌恶,标椎的做法是,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只要注意到思绪在游荡就好,甚至可以注意一下大脑思量的是什么,然后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12、默认模式网络弱化,思绪不再游荡,会有一种从喋喋不休的大脑中解放的感觉,那是一种宁静,甚至深度的安宁。
13、正念冥想训练的初期才特别要求专注于呼吸或其他一些东西。习得专注的能力才能从默认模式网络中得到解放,停止平日头脑中喋喋不休的杂音。
14、深深沉浸在每日的感觉中,可以极大限度地改变你的知觉。鸟鸣听起来会无比动听。砖石、柏油、木头等所有东西的纹理都会变得迷人。吃饭时,闭上双眼,味觉就会发挥近乎100%的潜力。
15、佛教中所谓的达到开悟,就是要摆脱使人受苦的两种并生幻觉:关乎你头脑中事情的“内在”幻觉和关乎其他事物的“外在”幻觉。
16、“正念”的日常修行:以无尽的专注观察“内在”和“外在”世界,不仅能缓和困扰的感觉,提升感知美的能力,还能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变你对“外在”和“内在”真谛的认识,虽然过程崎岖,但最终也能系统化。
17、记忆的运转方式又成为我们自大偏见的帮凶。当我们向他人讲述一段经历的时候,复述的过程也会改变我们的记忆。
18、我们至少身处两种幻觉中。一种是关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另一种幻觉关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即我们的能力和品德。
19、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这样看来,你的大脑是由很多专门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可以评估近况并作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你的行为。
20、模块之间往往没有服从与和谐可言。在某一特定时刻,哪一种状态冒出来占据主动,你意识的就是哪一种状态。你的脑中是一个狗吃狗的世界,不同的系统相互竞争,想要赢得意识的认可,。
21、我们确实会倾向于将“自我”,即内在、真实的我,看作某种恒常的东西,认为它从孩童时期一直到成年都保持不变。但事实上,我们肯定是变化的。
22、当你通过正念关注某种感觉,将其摒弃的时候,你也摒弃了之前被认作“自我”一部分的某种东西,你一点点地凿下了“自我”的碎片。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哪个模块负责,随后则由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情绪的作用在于激活并引导模块功能,使其适应当下环境。
23、在忌妒感觉浮现时,以正念观察,不要对感觉依附得太深。心中不怀执念地观察感觉,才能避免模块控制你的意识。忌妒是模块控制大脑的典型极端案例。
24、内观强调正念;藏传佛教往往引导大脑转向视觉图像;而禅宗有时会沉思神秘的心印。禅宗适合诗人,藏传佛教适合美术家,而内观适合心理学家。冥想有助于你看清大脑中的动态。
25、不同模块在竞争,争夺你的注意力,当思绪从一个模块“游荡”到另一个模块时,其实是第二个模块掌控了足够的力量,从第一个模块手中夺走了意识的控制权。模块通过竞争掌握了意识的控制权,赢得意识的认可。
26、想法出现和消失,就像声音一样,但与之建立的联系,是我们强加上去的。大脑有一种强烈的习惯,会与之产生联系。所以并非它们意图俘获我们,而是因为有一种强烈的习惯性认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打破这种条件作用,要用正念看待我们的想法,而不是在想法中迷失。
27、冥想时,你能够逐渐意识到……尽管你终其一生可能都认为是自己想出的想法,你想象中的’你‘想出的想法,其实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是,想法俘获了你,俘获了你想象中的你。严格来讲,是模块产生了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比其他竞争模块产生的想法更强烈,就会变成想出的想法,也就是说,它们进入了意识。因为模块是在意识之外完成自身工作的,所以从“意识自我”的角度看,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接受了想法。将想法看作从你身前经过,而不是由你产生,就能更接近“无我”的体验,更接近“看见”没有“你”在思考或做别的事情,也更近于揭开一种形而上的真理的面纱。
28、从大脑模块化模型角度来看,内观冥想还不错。在模块化模型下,赋予模块暂时控制权的正是感觉。感觉其实是一种判断,判断的对象是各种事物如何与一种动物的进化论利益关联。感觉是大脑标记想法重要性的一种方法,而重要性决定了哪一种想法进入意识。感觉是大脑给方法分配优先级标签的一种方法。大脑的权衡过程是通过矛盾的感觉互相竞争实现的。
29、感觉是原始动机。好的感觉和坏的感觉是自然选择用于激励动物接近或躲避、获取或排斥事物的工具,好的感觉匹配进食等事情,坏的感觉匹配被吃等事情。尽管感觉背后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但是最终引导我们生活的还是感觉。感觉告诉我们应该想什么,经过思考后,感觉又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思考对行动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思考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是感觉。
30、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一种感觉。比如扼制你吃巧克力棒冲动的是负罪感,而不是反思的过程。前额叶中嵌入的理性能力本身也受到感觉的抑制。背外侧前额叶控制抽象推理,与多巴胺系统紧密关联,而多巴胺系统负责赋予物体和行动价值。
31、理性对待的是什么,是由感觉设定的,它只能通过影响我们的感觉才能影响我们的行为。说了算的往往是感觉。而正念冥想,正好可以从感觉层面施加干预,改变感觉带来的影响。
32、冥想一方面可以弱化感知和想法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淡化通常伴随感知和想法出现的感觉、情感共鸣。如果你的弱化工作做得很彻底,感知受到情感的影响越来越小,那么你的世界观也可能会因此改变。
33、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感知的目的就是处理与生物体进化论利益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获得基因传播的机会。善良与否主要受情境影响,而不是由个人性格和性情左右。人会高估性格的影响,同时低估情境的影响。
34、正念冥想的一种作用就在于细致清晰地体验感觉,而不是不加鉴别地被动遵从感受,给你选择喜悦、快乐和爱等各种感觉的能力。对感觉的选择性接纳,对其服从的弱化,基本上也包括所造我们眼中事物和人本质的感觉。不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
35、一个人的眼、耳、舌等感官形成之后,有了感官的因,造成了接触的果;有了接触的因,造成了感觉的果;感觉造成了贪爱,带来“渴求”:我们渴求令人愉悦的感觉,渴求躲避令人不悦的感觉。而正念冥想,就是培养出对感觉的意识,从而彻底改变你与这些感觉的关系。
36、人类的大脑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器,对感官输入冲击的反应差不多是反射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脑的设计就是要受输入信息的控制。而控制这台机器的关键就是伴随输入信息产生的感觉。如果你能以正念审视这些感觉,而不是简单地响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控制。冥想练习旨在克服感觉对感知的影响,培养清醒的世界观,在某种意义上也和科学有同样的作用。
37、冥想的进阶之路主要在于意识到控制的关键出现在感觉诱发贪爱,引导你渴求令人愉悦的感觉,逃避令人不悦的感觉。正念冥想是从这一步开始起到重要的干涉作用的。
38、秩序通常藏在深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