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渊博并不算学问,什么才是学问呢?让我们一起向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学习。

李, 元坝 2020年9月14日19:08:55成长感悟 独霸商业思维评论1,561 views41596字阅读5分19秒阅读模式

其实渊博并不算学问,什么才是学问呢?让我们一起向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学习。

这篇文章主要是我以前向梁漱溟前辈学习的一篇笔记,觉得不错,与你分享。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其实渊博并不算学问。什么才是学问呢?是能把眼前的道理和材料加以系统化、深刻化

人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主见也许是浅薄的,但纵然浅薄,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建立独立思想、获得真正学问的过程,梁漱溟把它分成了八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用心思来建立主见梁漱溟说,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其实就是偏见,美其名曰的话,可以说是主见。只要是哲学家,就一定是极端的。哲学家用心思地思考问题,寻找能够贯通一切的普遍性道理。只要这个主见建立起来,他就不会再接受模棱两可、混乱矛盾的东西,会坚定地排斥不同观点。人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主见也许是浅薄的,但纵然浅薄,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他说,胡适的主见就很浅,但因为是他独立的心得,而且理论亲切动人,所以能自成一派。别人不行,因为连浅薄的主见都没有。

有了主见之后,第二步就是去思考旁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在哪里这后面隐藏着什么问题?梁漱溟对学问两个字的解释是“学着认识问题”。比较糟糕的学习是:道理知道了一大堆,却提不出一个问题来。

最初的主见和问题是通往思想和学问的萌芽,有了这个萌芽,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吸收养料,长出学问的大树。

在此之后的第三步,就能进入真正的读书和学习了。经过了之前的训练在读书时,人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不一样的见解,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思考和推求背后的解决办法,吸收成为真实的知识。

第四步,是学然后知不足。用心之后,你自然就知道,自己那一点儿浅显的见识,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这就像木心说过的一句话:“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梁漱溟在一次面向哲学系学生的讲演时说:学哲学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懂。你要是真懂了柏拉图,那你就等于是柏拉图。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不懂,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前面这四步,是从问题到学习,再到逐渐形成思想的修炼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打磨,就可以把范围很广的知识,收集整理成为一个思想系统。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第五步:由浅入深,以简化繁。梁漱溟说,凡是有系统的思想,经过整合和抽象,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有些人谈论学问时堆砌一堆名词,论证繁复,旁征博引,实际上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学问也是不通的。

后三个步骤,是判断思想和学识高度的标准。

第六步运用自如。有则禅宗故事说,一位禅师对人讲:“你们有一车兵器,拿出一件又一件,却不会使用。老僧虽然只有寸铁,便能杀人。”因为这寸铁就是他自己的思想方法,所以知道怎么运用。当问题来了,他能认识,能判断,能抓住中心所在。而茫然地判断不出问题的关键和解决方向,就说明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学问。

第七步的标准是对他人的清晰判断力。当人站在一个思想高度上以后,就会对旁人的思想水平一目了然。到了思想圆熟、炉火纯青的第八步,人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精巧透彻的。有大学问的人,说出来的话,形式上是平常的、随意的,其中却蕴含着万变不离其宗的高明道理。

梁漱溟说,这八个层次,他一直是在前四层,也就是建立主见、寻找问题和寻求解答上下功夫;至于后面四层,只能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baidu.com/item/梁漱溟/119696

  • 我的企业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健康知识分享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李, 元坝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